用心讲好信用约束故事
2013年,广东省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随着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民间创业热情极大激发,全市商事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在推进以“宽进”“高效”为目标的登记制度改革的同时,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一直紧抓后续监管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探索从“具体监管措施落实”到“信用监管体系规划”之路,构建从政府“保姆式服务”到政府、市场、社会分工明确“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善治”的新格局。我们把信用监管工作讲成生动、有趣的信用约束故事,一方面是通过讲故事告知企业和公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将造成约束和惩戒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通过收集整理信用约束故事,我委与各部门互通信息,共享共治,当好公仆,尽好职责,更好工作。在采写信用约束故事时,我们注意做到“真”“广”“多”。
事实要“真”。信用约束故事有其应有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真实性是信用约束故事的前提和基础。事实“真”包括:信用约束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有法可依;信用约束故事要素必须是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原因、背景、后果等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范围要“广”。随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信用约束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信用监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在采写信用约束故事时,要求触角广,涉及各方位、多维度,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管辖的商事登记准入,还应包括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的信用约束。因此,信用约束故事应包括多个方面,通过丰富的信用约束故事内容,全面展现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手法要“多”。既然是采写信用约束故事,不仅要有感染力,更要有共鸣感。因此,写作时手法要多样化,既可以采用“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在故事的首段就设置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的悬念,给读者造成疑团;也可以采用“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在整个故事中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平铺直叙,在平铺直叙和淡淡的气氛中讲故事,无声胜有声,讲出社会哲理。
通过采写信用约束故事,我们在信用监管工作上做到“四个加强”。
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互享。商事制度改革后,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圳市组织制定政府各部门权责清单和监管办法,梳理了全市25个部门129个审批事项,并对照权责清单逐项制定后续监管办法,在后续监管办法中明确规定信用监管措施和信用约束机制,即要求在实施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审批、资质资格认定、监督管理等工作中,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主体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在采写信用约束故事时,我们联系相关部门,针对后续监管办法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解,也就今后信用信息如何互通互用进行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推动信用约束机制的有效应用。
加强与内部各职能部门、各辖区局信用信息互通。作为深圳市商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先后出台《商事主体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实施工作方案》和《商事主体信用监管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形成覆盖登记监管、广告、合同、商标、电子商务、质量、特设、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等的信用信息应用形成制度和信用约束机制。在组稿时,我委各业务部门、各辖区局充分交流,发现辖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立即推广,推动信用监管落到实处。
加强与兄弟局的交流学习。通过学习每期《信用约束故事》,我们看到了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把学习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例如,看到有些省市企业因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在海关快速通道被拒等,我委在推进信用监管工作中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推进更多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建立更广泛的信用监管联动机制。
加强信用约束的宣传。墙外开花墙内外都要香。在采写、组织信用约束故事稿件后,我委将深圳信用约束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发挥最大的示范效应。在深圳最有影响力的《深圳特区报》上,我们刊登了整版信用约束故事,在我委的微信公众号上连续推出6期信用约束故事,在《大市场监管》连载信用约束故事,最大范围、最广泛地宣传信用约束制度,让信用观念深入人心。
信用监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管职能转变和监管方式创新的突破口。因此,构建信用监管体系,为实现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化、信用系统科学化、信用内容公开化、诚实守信常态化,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的信用约束故事也会一直讲述下去,越讲越精彩。
上一篇:讲好改革故事上海不缺位 下一篇:把信用约束故事讲精彩